光在哪里 力量就在哪里|格致论道讲坛第51期回顾

作者: 2020-04-17 08:09 来源:
放大 缩小

  2020年4月10日,中科院格致论道第51期“此刻发光”活动在北京·中科院信息化大厦举办,七位讲者来不同的领域,但都拥有充满力量的发光人生。从海洋变暖到液体金属,从太空制造到建筑审丑,从科学意义的思考到病毒知识的普及,走进七个故事,踏上寻找光的旅程。此次活动,在bilibili平台、微博平台特别策划了一场只有 “重点”的直播,阅读量超过18万,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成立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提到全球变暖,我们脑海中的想象可能是天气变得越来越热:冬天没那么冷、夏天更热了。但其实,这只是地球生病发烧的一个“症状”而已,大气变暖的这部分热量仅仅占了地球系统增暖的1-2%,而93%的热量都储存在了海洋中。所以,大海是名副其实的地球储热罐。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海洋一直在变暖呢?海洋在变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京副研究员通过大量数据和实例,为我们讲述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正在发生什么?

 

郑爱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你知道吗?让我们谈之色变的“病毒”根本就不是一种生命体——它结构简单,不能代谢,本身也无法运动,当然,更不像细菌可以在水、土壤等环境里复制自己。对病毒而言,它只有进入一个活的、能感染、能复制的细胞,才具有生命力。那么,连“思维”都没有的病毒,是如何过关斩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呢?从动物到人体,病毒也经过了长期的不停“试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爱华研究员将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通关之旅”,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的跨种传播都是失败的,止于几个细胞,止于几个人,止于一段时间。

王功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

  接到设计图纸,按下“打印”按钮,一个零件很快便制造完成了——你能想象这是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完成的操作吗? 2014年,世界上首台太空3D打印机搭载“龙”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先后打印出一系列太空专用零部件,揭开了人类“太空制造”的序幕。然而,太空制造和地面的制造有很大区别,“太空中特殊的环境,比如微重力等,它们会对制造所需要的材料提出特殊的要求,特殊的材料又对所缺的制造工艺和装备提出很多工程上的挑战。”

饶伟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你听过能在室温下流动的金属吗?你相信有种金属具有“生命”的特征吗?没错,这就是液态金属。液态金属在电、磁、光、热等外场控制下会发生不同寻常的变化,可以像毛毛虫一样努力的攀爬,可以通过变形的方式穿过障碍物,更神奇的是,液态金属在“吃”掉“燃料”后还可以长达一个小时自主运动。不过,饶伟认为“要使之成为完整的仿生物体柔性机器人,还需要生长出肌肉、骨骼、器官和皮肤等组织,液态金属机器人的进化只是刚刚开始。”

王育人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有什么用?科学与技术是什么关系?事实上,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源于一个科学的兴趣,而在科学兴趣产生的时候可能并没有看到它的应用,但你不知道,一个科学问题在未来一百年、一千年以后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王育人研究员与我们分享了他在科研路上的困惑与思考、经历与探索,用生动的科学故事告诉我们“科学问题只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了的科学问题,还有一类叫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但是它们没有大小的区别。”

李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有人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个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瘟疫与战争、饥荒被并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而瘟疫则以其杀人于无形的传染力和感染性,被视为微小病毒对人类生命的规模性收割。那么,为何我们现在比以往更加重视传染病了呢?传染病和我们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李晶副研究员强调,“传染病的传播和我们人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有传染病的爆发,不管是什么颜色的人群,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群,大家会一起遭受到侵害。”

史里芬
知名视频博主

  不同于目前网上流行的许多旅行Vlog,史里芬的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他关注的对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热门景点或城市地标,而是奇葩、荒诞、甚至有点魔幻的建筑“奇观”。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调侃它们的粗暴美学,却意外地让这些土味奇观成为现象级网红“景点”。一个“B级旅行”背后有着怎样的审美逻辑?大众对美与丑有着怎样的标准?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撰稿:刘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