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电报:“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竣工验收

作者: 2017-03-15 16:27 来源:
放大 缩小

  本报讯  3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竣工验收会。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北京市经信委、广州市科创委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由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任组长,钱华林研究员任副组长,胡启恒院士、孙九林院士等15人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作的“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专家组就报告内容进行了质询和讨论后,形成了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部建设内容,实现了既定的建设目标,在物联网标识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技术成果,具有很好的产业化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项目竣工验收。

  据了解,“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5月正式批复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完成全国范围内5个根节点建设,Handle、CID、Ecode三个标识体系子平台建设。

  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4年的建设及发展,“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提供稳定运行的基础服务。截至目前,平台标识注册量已达11.2亿条,累计标识服务量超过8.2亿次。各参建单位完成自主研发和定制软件系统40余套,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数十项,初步建立了我国物联网标识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物联网标识服务及相关应用已在商品追溯、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能家居、智慧物流、数字资源管理等领域实现了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

  “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物联网重要基础设施,改变了物联网信息孤岛窘境,方便了广大用户通过物联网标识快速定位及查询各种物联网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我国物联网行业从应用示范到产业规模发展过程中,标识管理和服务的核心问题,将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专家们认为,“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取得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建立了我国自主安全的标识管理体系。平台实现了与主流标识体系的兼容互通,具备与国际标识体系对等互通的能力,为我国在国际标识管理方面争取了更大话语权;同时,在标准制定和专利布局上取得显著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标识管理技术体系。

  二、攻克了物联网标识解析关键技术。平台实现了异构标识识别与互通机制,实现了Handle编码体系、CID编码体系、Ecode编码体系的独立注册解析服务及其互联互通;支持条形码、二维码、RFID码等多种编码载体;基于分布式树状解析架构实现物联网标识的分布式解析。

  三、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应用示范的顺利推进以及异构标识技术的不断完善,物联网产业应用无需改变标识架构即可接入平台,有利于支撑物联网应用跨行业、跨领域规模化发展。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基础服务,将催生新的面向整个物联网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乃至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四、形成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体系。随着平台的建设,各建设单位、合作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对编码及其相应数据的管理,扩大了信息系统的规模,整体信息化程度和数据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自行搭建的基础设施和自主研发的软硬件技术,实现标识数据完全自主可控,保障作为物联网核心资源的标识数据安全。在对接应用过程中,采用开放的分布式架构,应用数据可由应用方自主管控,在互联互通的前提下保证物联网应用行业、企业的数据安全和价值保护。

  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物联网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物联网产业互联互通、深入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面向“十三五”,项目团队还将继续深化平台在各行业领域的推广和规模化应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设立专项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互联互通问题,促进物联网应用跨行业、跨平台、规模化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