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启用

作者: 2017-03-15 16:3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 何亮)“未来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标识,就像一个门牌号。若真正使用起来,有点像2000年前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互通。”在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验收会上,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陈大鹏对验收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物联网标识平台的应用不论是为技术开发还是为安全使用,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支撑。

  3月10日,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正式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为组长的15名专家的验收。项目验收意见中提到,“平台项目建立了我国自主安全的物联网标识管理体系,实现了Handle、CID、Ecode等主流标识体系的兼容互通,形成了异构标识识别核心技术,率先在国内外主要标准组织制定物联网异构标识兼容相关技术标准。”

  该项目平台自2013年5月正式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复后,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全国范围内5个根节点的建设,架构了Handle、CID、Ecode三个标识体系子平台的建设。

  “为什么采取如此的结构设计?”项目牵头单位、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廖方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有发展水平,全球不可能使用统一的标识。唯有建立一个兼容其他类型的通用识别体系,当个体企业将可识别的符号定义给了我们,平台再运用自己的算法自动解析出来。

  项目报告会正式召开的前一天,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标识注册量已经达到11.2亿条,累计标识服务量超过8.2亿次。“从科学的角度衡量这个项目成功与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验收专家组副组长钱华林研究员在提问中解释道,一是注册量、第二是解析量、第三是完成速度。钱华林认为,11.2亿条的注册量不低,但是8.2亿次的解析量还远远不够,表明这个系统的利用率尚不充分,毕竟是刚刚验收完成的项目。

  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物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目标是想改变物联网环境中的信息孤岛的窘境。“整个平台项目建设很有远见,是未来互联互通的布局”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高度评价项目的实施,虽然现在的服务量和解析量很局限,但是这只是基础设施的一步,后续的使用与推广还没有完成,仍需加力。胡启恒建议,平台的后期运维与发展需要借鉴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姿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让中国有更多的声音与发言权,使我国的物联网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内容或者补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