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胡启恒忆初创中国互联网
向世界银行贷款420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发展,计算机联网成为当时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高速计算机也都有迫切的需求。于是,诞生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该项目旨在把清华校园网、北大校园网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的40多个研究院所联成一个网,共享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为此,世界银行向国家计委贷出420万美元。在当时,这称得上是一笔巨款。国家计委决定用招标的方式来确定负责单位,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三家单位竞标,最终,中国科学院凭0.7分的优势胜出。
计算机要联网,也促成了人必须要合作,需要跨部门组成一个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除了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还有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参加。因为中国科学院主持这个项目,我又是科学院分管这个项目的副院长,所以由我担任管委会主任。
事关重大,我拜访了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教授,向他汇报情况。朱主任说,你就放手干!管委会决定的事,不必都来向国家教委汇报,我们支持你!
NCFC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三个校园网,然后再建一个主干网,把三个校园网连接起来。至于主干网用什么标准,当时管委会采纳了以钱华林(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为首的技术团队的建议,采用当时国际上已经成型的TCP/IP协议。
困难重重
NCFC项目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装备超级计算机,作为网络上的公用资源。但是,这个任务受到了阻碍,原因是巴黎统筹会控制中国进口高新技术。NCFC管委会认为,既然我们已经建成了中关村计算机网,又无法购买需要的超级计算机,那就不如趁此机会考虑国际联网。这不仅符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国际合作的实际需要。
当时,由美国人温特·瑟夫和罗伯特·康制定的TCP/IP协议具有开放、包容、协同、互动的特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网络,只要使用TCP/IP协议就可以马上联网,成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且程序简单,只需找到一个接入点,不需要得到任何中央控制环节的批准。整个体系好像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可以自主地延伸。温特·瑟夫把它描述为Organic grow,即“有机地生长”。
然而,国际联网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因NCFC项目任务书里并没有国际联网这一任务,该项不在贷款支持范围内,而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国际专家组要不断地来中国检查。他们认为,我们的校园网都建好了,应该赶快去买一个主机,任务就可以完成,就可以结题了,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联网呢?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困难不止于此,要进行国际联网,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要租用电话线。电话线是电信的基础设施,当时邮电部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收费制度有严格规定,一家用一根电话线,如果你要把你的电话线两家共用或者出租给别人,就要两倍、三倍甚至更多倍对你收费。为此我们再三地去跟邮电部解释,说互联网本身是大家资源共享,中国科学院租了这个线是要跟清华、北大、北航、北理工等多家单位共用的。邮电部说什么也不理解,说这跟它的制度不相容。
尽管困难重重,但管委会横下一条心:只能成功。经协调,国际联网的经费,由国家科委高新司、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自愿分担;而在我们多次拜访商谈之后,邮电部也破例允许我们以正常价格租用国际信道。
消除美国戒备
到1993年底,我国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所有技术问题都已基本解决,但钱华林跟我说,不知什么原因,网络就是不通。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们得知,中国之所以接入不了世界互联网,是技术以外的一些障碍。尽管当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原因是美国对中国要接入它的主干网心存戒备,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会“窃取”其军事机密。
为此,中国科学院正式向国务院报告请示,很快便得到了国务院批准,邹家华副总理、宋健国务委员、李岚清、罗干,都在报告上签了字。1994年4月初,我趁去美国开会之便,拜访了美国主管互联网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说明NCFC的性质、国际科研合作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以及我们联网的目的。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美国同意我们接入互联网主干网。
4月19日深夜,在NCFC的机房,当夜值班的一位年轻工程师李俊,忽然发现自己能进入世界互联网了,他喜出望外,“兴奋得简直难以形容”。由此,1994年4月20日,被正式认定为中国开通全球互联网的纪念日。
(文章摘自《作家文摘》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