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12月4日至5日,“第五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树深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大会现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杨小伟
杨小伟指出,科研信息化工作关乎国家核心技术的突破,在信息化全球工作中处于先导位置。杨小伟表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科研信息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信息技术与科研工作加速融合,带来科研信息化事业的全新机遇;“十三五”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为未来科研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杨小伟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科研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思路方法,准确把握科研信息化工作的内涵,加紧推进新技术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面向“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承前启后做好长远规划,为推动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保障。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孟庆海
孟庆海指出,科研信息化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全新科学研究模式,是促进科技资源交流、汇聚和共享,推动科技转型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科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科普、咨询、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科研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也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中国科协愿意和各部门一起为推进中国科研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李树深
李树深指出,中国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科研信息化相关工作,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显著提升,重点科研领域科研范式逐步实现转变,在芯片研发、先进网络、超级计算、量子计算、自主应用软件研发等方面部署和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树深表示,中国科学院愿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谋划国家科研信息化发展战略,打造以中国科技云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能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核心技术,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实现中国科研信息化新一轮跨越发展,共同迎接科研信息化美好未来。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相关部委代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知名IT企业界代表,以及广大从业者约450余人,汇聚一堂,分享最新科研信息化发展形势,共话科研创新发展新思路,共同谋划我国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郭华东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赵国屏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院士、军事科学院尹浩院士等23位专家学者,从科研信息化战略与政策、科技与创新两个方面做了专题报告。报告内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国民经济主战场,覆盖科研信息化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应用案例等内容。与会专家表示,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正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科研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先导和关键环节,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战略举措。
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七家单位联合编纂,斯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发行的《China’s e-Science Blue Book 2018》正式发布。这也是该报告首次以英文版正式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成果、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China’s e-Science Blue Book 2018
蓝皮书发布现场
此外,首届中国开源科学软件创意大赛颁奖仪式在会上举行。中国开源科学软件创意大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发起,依托于“中国科技云”科学软件开源社区,将开源文化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业内反响强烈,科研院所、高校团队以及企业公司团队代表积极报名,最终共有12支队伍入围总决赛。来自小米集团云平台存储团队研发的“Pegasus分布式存储系统”最终获得冠军。
颁奖现场
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自200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在推动先进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探索科学研究的新模式、新发展,促进我国科研信息化融合应用,营造我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多方资源实现交流共享,培养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路、发掘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撰稿:孔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