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发布《中国IPv4地址使用状况统计报告》
2014年1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域名管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中国IPv4地址使用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国第一次就IPv4地址的使用和分配状况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统计。
IPv4地址分配存在“马太效应”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互联网发达地区。这一特点,在IPv4地址分配上,也有表现,甚至表现的更为突出:在互联网发展较快的地区,其IPv4地址的占比很高,甚至超过了网民在全国的占比。
《报告》显示:中国东部地区网民占比为47%,但是IPv4地址占比则达到52.5%;而在西部地区,当地网民占比为22.7%,但是IPv4地址占比却只有14%。可以说中国的IPv4地址分配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
《报告》认为:经济优势、地缘优势、网络活跃度等都是使发达地区获取更多地址资源的重要原因。
IPv4地址的活动规律反映了网民的用网周期
农耕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时代的“早九晚五”,都是其生活和工作规律的典型表征。在网络社会,也有类似的行为特征。
《报告》发现:休息日IP地址的活跃度明显高于工作日,甚至“夜猫子”特征在休息日也比工作日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在工作日,从8点前后,IPv4地址的活跃度开始逐渐抬升,12点前后达到第一个平台期,这一平台期大约持续到16点前后(同时在线率大约45%上下),在18点前后,开始第二次抬升,一直到20点前后达到高峰(同时在线率在50%以上)。
《报告》发现,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区,其在早晚两次活跃度抬升的速度都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报告》认为:这可以从城市规模方面进行解释——作为互联网发展前沿地区的北上广深杭,其城市规模较大,人们从工作单位回到家中所需时间也较长。
NAT技术能够暂时缓解IPv4不足问题,但也使网络结构更加复杂
2011年2月,ICANN宣布IPv4地址分配耗尽;2011年4月,APNIC宣布其可分配的IPv4地址仅剩下最后一组,并决定启动应对IPv4资源枯竭的计划,同时启动新的分配政策。自此之后,中国的IPv4地址规模停止了快速增长,定格在3.3亿。
但是根据CNNIC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却达到5.91亿,人均IPv4地址数约0.53个。IPv4的地址数量与网民规模严重不匹配。与此同时,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不断多样化,并且持续在线的设备越来越多,对IPv4地址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NAT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NAT技术在解决IPv4地址紧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同时也使网络结构更加复杂。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的IPv4地址的周使用率达到75.4%。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其IPv4地址的同时在线率甚至达到80.6%。为缓解地址紧张,这些地区需要搭建更多的NAT节点,而这将进一步使网络结构复杂化。
向IPv6过渡,任重道远
未来,随着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的发展,互联网对IP地址的需求会呈指数式膨胀,靠NAT技术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IPv4地址紧缺的问题,而向IPv6过渡则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当前,全球互联网都处在从IPv4向IPv6过渡的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网民规模巨大、增长快速,而IPv4地址相对有限的市场,这一过渡显得尤其紧急而必要。但是CNNIC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当前中国的各类域名配置IPv6的比例均在万分之五以下。可见当前中国向IPv6过渡,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