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煮酒论道第二期辩论成功举办 是否该鼓励科学家创业,谁赢了?
5月23日,在海淀文化馆小剧场,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共同举办的SELF煮酒论道第二期辩论活动圆满结束,本期的辩题是:是否该鼓励科学家创业。
除了现场观众爆满、积极参与讨论之外,辩论活动在网易、共青团中央微博、b站的直播也吸引了60万+的访问量。辩论之激烈意犹未尽,现在就来回顾一下,到底有哪些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SELF煮酒论道辩论现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科学家处于时代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将自己的科研创新转化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累累硕果;一边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科学研究。究竟怎么做才正确?
本次辩论的正方双方都给出了自己最合理的解释。
正方是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米磊。“小米”年轻有为,心系国家发展,响应时代号召,一直致力于硬科技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身先士卒是最好的现身说法。
正方辩手米磊
反方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他是学生口中的“黄老邪”,实力又可爱,为科普做了很多贡献。
反方辩手曹则贤
依照惯例,我们还有一位“和事老”在现场辩论不够激烈的时候,加点燃料的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
主持人严庆
话不多说,“小米”对“老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Round 1:立论回合,辩手10分钟陈述观点
正方米磊的观点可以简单总结为:鼓励科学家创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现代科学的发端从工业革命开始就预示着,科学既要追求真理,也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放眼如今的科技经济强国——美国,抓住了产业化的机遇,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一直到现在都保持着世界的领导者。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瓶颈期,更应该鼓励科技创新强国。科研人员素质较高,更应该挺身而出。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也为会科研带来大量的经费,是很好的良性循环。
而反方曹老师对辩题的回答是Jein。学过德语的小编告诉你,这是德语Ja(是)和Nein(否)的结合体,半个yes,半个no。什么意思呢?德语不懂,英文你们懂的吧:“Yes for individual cases, No to the policy.”意思就是说,如果哪个科学家想创业,无所谓,想创就创吧,但是作为一项政策,“老曹”个人还是不太支持呀。
他指出,科学家这个身份意味着剖开事物的表面,探寻最底层和深层的东西。在研究过程中带来新的定律和理论体系,产生新的思维,这才是科学家更高的目标。而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短板不是低转化率,而是科学家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更应该好好学已有的东西,好好补课。
Round2:对辩回合,双方互相提问,见招拆招。
这一回合总结下来只有一句话:虽然曹老师的立场只有0.5,但现场火药味还是逐步升级啊。
第一招:米磊→曹则贤
作为晚辈的米磊首先向曹老师提出一问:有很多科技成果由于没有转化出去而浪费,是不是更应该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
曹老师回答:科技成果产业化应该是鼓励的,但从事这种工作更适合的是工程师,而不应该是科学家。
主持人严庆继续发问:“刚刚听曹老师说,您自己发明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新材料,如果没人识货,你着不着急?”
曹老师爆出了本场辩论最不“违心”的话:不着急!这个世界有许多种材料,能够应用上的比例很小,需求引领开发会更好。
第二招:曹则贤→米磊
老曹向小米提出了一个比较得罪人的问题:一个创业中的科学家,他的身份在什么时候会转变为实业家,而不再贴上科学家的标签?
小米上前应对:这与其成果是否产生价值相关,如果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就应该去创业,至于名称叫什么无所谓。
Round3:现场与网络吃瓜群众的狂轰乱炸
现场观众犀利提问
问:拜杜法案是美国政府为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成立美国大学经理人学会,让中介办公室把科学家的成果对接企业,科学家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法案,能不能算鼓励科学家创业的法案?
米磊: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不论是个人创业、与企业对接,还是授权占股都是创业的一种形式,创业就是开创一番事业。
问:上世纪80年代三分流,科学家下海创业成功的案例极少,今天的情况与三十年前有何不同,如今鼓励科学家创业的信心从何而来?如果创业不成功,浪费资源岂不是更大?
米磊:80年代我国科技基础薄弱,科学家对市场模式不了解,但现在中国市场机会很多,如果再不进行科技创新,国外会一直卡我们的核心技术。
曹则贤:我们在高科技领域遭遇的核心问题,可能从器件的角度来看是基本层次的,为此需要的恰恰不是创新,而是补课。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这种口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问:刚才你(曹则贤)讲到你研发了一种新材料,那么如果有人愿意资助你的材料进行成果转化,你会不会同意?
面对这个犀利问题,曹大神是怎么犀利回答的呢?更多精彩对辩和问答,关注SELF讲坛,你将get到它!
嘉宾合影
本次活动为中国科学院第13届公众科学日特色活动、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试点项目活动。